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老爱幼”,要“孝顺父母”,甚至还时常听到“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然后还被教导了一大堆古代孝子的“英雄往事”,这都不算完,甚至连那服从于本能生息繁衍的乌鸦、羔羊也孝起来了。这听着就好像,自宇宙大爆炸,至少自露卡诞生起,宇宙万物就得遵守这孝道,可问题是忠孝礼义真的是天经地义的吗?

只要我们稍微学一点历史就能发现事情不是这样,哪怕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中国,“孝道”本身都发生了巨变。最早提出孝道的,无非就是先秦的儒家学者,特别是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一批“周礼复兴者”,孝道在他们这里滥觞,并在随后的两千多年里逐渐发展演变。可孔夫子那时候的孝道和宋朝、清朝的,和如今的孝道是否能划等号呢?孔子所提孝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又说“事君数,斯辱矣”,简单来说就是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子同理,并且如果君王没有君王的样子,臣子屡谏不止就是自取其辱。考虑到古代中国君比父更重要,事君都如此止于礼数了,更何况事父呢?宋朝、清朝的“孝道”又是如何呢?“二十四孝”“郭巨埋儿,老莱娱亲”,这些所谓的孝子,对待自己的父母毫无尊严毫无下限,活一幅奴才像。如今的“孝道”又是怎么样的呢?“父母也不容易”“你个年轻人坐什么坐,快给老人让座”,今天的“孝道”比起宋朝、清朝的“孝道”表面功夫是做到位了,貌似把子女不当奴才看了,可实际上却依旧不承认成年的子女和父母在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地位,不承认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而拿着年龄差道德绑架,把对父母的“孝”扩展为对所有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孝”,然后社会上就分成了两个群体——年轻人和老年人。

“孝道”如何天经地义?连它自己的内涵都在两千多年的时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先秦的“孝”与后世的“孝”除了都是长晚辈之间的道德规范外,就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后世的“孝”完全沦为了年长者精神控制年少者的思想武器,而先秦的“孝”则要合乎周公指定的严密的“礼”的规范。如果一个内涵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概念都能天经地义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天经地义呢?反正任何想利用“孝道”去精神控制他人的人都能用最利于自己而不利于任何人的解释来要求自己的晚辈“孝顺”他们。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既然“孝”的含义本身都能发生如此大的颠倒,以至于最终面目全非,那么我们的社会固守这个“孝道”又是为了哪般呢?我们真的有必要坚守这种传统吗?难道不是最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才是最好的吗?